李贽的先人,与外国人有长期接触,不少人经商海外,并精通外语。这一家族各辈中皆有与伊斯兰教女通婚者,故信奉伊斯兰教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。李贽的祖先本属林、李同宗。所谓同宗,就是在宗法社会中出于同一个祖先。李贽的一世祖林睦斋在元末“承藉先人蓄积之资,尝以客航泛海外诸国”。二世祖林驽,是明初泉州一位巨商,“洪武丙辰九年(1376年)奉命发舶西洋,娶色目人,遂习其俗,终身不革,今子孙番衍,犹不去其异教。”三世祖林广斋因祸“避居武荣,更姓李姓。”李贽的高祖林恭惠因为通晓“译语”,被道府“荐为通事,官引日本诸国入贡京城。成化二年(1466年)复与长男琛引琉球入贡 。”可见,李贽并非完全生长在一个闭关锁国的诗书世家之内,而是在思想相对自由开放的氛围中,这给他的思想形成重大的影响。
少年李贽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和家庭中。他出生后不久,母亲徐氏即病故。据他后来在《与耿克念》(《续焚书》卷一)中说,由于他自幼丧母,到六七岁时,便能自己料理生活。在他七岁那年,父亲李白斋开始教他“读歌诗,习礼文”,学的主要是传统的华夏文化。
李贽自幼家道就不怎么富裕。他父亲为了救人之急,不时拿李贽母亲的首饰变卖。这种豪侠义气的性格,对于李贽性格的形成,也有一定影响。李贽一生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的思想品格,同他父亲是很相近的。他父亲李白斋豁达大方,对孩子的管束并不严厉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李贽自幼便知自立,同时造就了他孤独、倔强的个性。
随父读书、歌诗、习礼外,“四书五经”也是李贽的必读科目。李贽读书方法灵活,范围广,更令大人吃惊的是,这位少年从不随波逐流,常常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。李贽回忆童年“自幼倔僵难化,不信学,不信道,不信仙、释,故见道人则恶,见僧则恶,见道学先生则尤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