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。 (2018年9月25日)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。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。
隔代教养(英语: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)又称为隔代教养家庭,广义上指的是,祖父母辈乃至任何非孩子父母辈的人于适当的时间点,适度的肩负起对孙子女的教养与照顾责任。[1]至于狭义的隔代教养,指的是祖父母取代孙子女的父母亲,担负起大部分对于孙子女的教养暨照顾责任,孙子女的父母只在少许时候与其孩子接触,无法落实或几乎放弃对孩子的照顾。[1][2]
隔代教养早在农业社会就存在,但是其型态与原因与今日有诸多不同。现今社会的隔代教养家庭,许多是因为家庭结构变动所致,例如:父母离异、死亡、工作型态、物质滥用、入狱服刑或是其他个人因素等。[3]
在台湾的南部地区,此类隔代教养的现象十分频繁(例如:嘉义县及云林县),主要因为缺乏就业机会,使得父母必须到外县市讨生活,而将其子女托育给孩子的祖父母。[3][4][5]
文献来源[编辑]
^ 1.0 1.1 立仁国小 简维昌. 危機或轉機?談隔代教養家庭. 教育瞭望台. [2018-09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-03-03) (中文).
^ 隔代教養現象探討(一). 婴儿与母亲. 1980-01-01 [2018-09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8-02) (中文).
^ 3.0 3.1 邱珍琬. 國中生在隔代教養下的家庭教育. 家庭教育与谘商学刊. 2010-06-01, (8): 33–66 [2018-09-24]. ISSN 1992-4461. doi:10.6472/JFEC.201006.0033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-09-24) (中文).
^ 內政部兒童局網站(2008)。隔代教養、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。. [2018-09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01-21).
^ 嘉義隔代教養多 盼政府多予協助. PeoPo 公民新闻. [2018-09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-09-24) (中文).
延伸阅读[编辑]
王舒芸(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副教授)、张家卉(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研究所博士生)、黄乔铃(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研究所硕士生)、陈政隆(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研究所硕士生)、王筱筑(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研究所硕士生). 隔代教養家庭生活需求及福利服務研究調查 (PDF). 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. 2015-12-30 [2022-07-29]. (原始内容 (PDF)存档于2018-09-24).
外部链接[编辑]
Google Scholar:隔代教养
查论编家庭
户
原生家庭
核心家庭
扩展家庭
夫妇式家庭(英语:Conjugal family)
母主家庭(英语:Matrifocal family)
丁客家庭
单亲家庭
隔代教养家庭
继亲家庭
机能不全家族
高风险家庭
多忠贞家庭(英语:Polyfidelity)
近亲属(英语:Immediate family)
配偶
丈夫
妻子
父母
父亲
母亲
子女
儿子
女儿
兄弟姐妹(兄弟/姐妹)
扩展家庭亲属
祖父母
孙
父系长辈
伯父/伯母
叔父/叔母
姑母/姑父
母系长辈
舅父/舅母
姨母/姨父
堂兄弟姐妹
表兄弟姐妹
侄
甥
共同祖先
姻亲家庭亲属
岳父
岳母
公公
婆婆
亲家
嫂
弟媳
姐夫
妹夫
妻舅
姨子
连襟
伯
叔
姑
妯娌
儿媳
女婿
继亲家庭亲属
继父
继母
同父异母兄弟姐妹
同母异父兄弟姐妹
继子
继女
亲属关系
断绝关系(英语:Disownment)
婚姻
离婚
拟亲属关系
失和(英语:Family estrangement)
收养
血亲
养亲属关系(英语:Nurture kinship)
姻亲
世系
传家宝(英语:Heirloom)
父系制度
继承
家系图(英语:Pedigree chart)
母系制度
谱系图
始祖(英语:Progenitor)
双系继嗣
系谱学
姓氏
遗传
关系
父母之爱
尊敬
亲情(英语:Storge)
孝顺
性爱
友爱
理论
第一公社
反俄狄浦斯
三亲婴儿(英语:Three-parent baby)
社会主题